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这次来大同主要目的是探访云冈石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对敦煌莫高窟生出了一种执着的向往,最着迷的时期看了不少关于敦煌的书和纪录片,此前我研究过从北京到敦煌的路线,但是那一套下来至少也得5天的行程。
所以这次端午节的3天假期就显得很尴尬,而我这个时候又有着一种必须得出去玩一趟的决心,所以最后选择了同样有着石窟的大同。不过我不会说这是退而求其次,因为我知道,不管是莫高窟还是云冈石窟,最终两个我都会去的。
当然也不得不承认,在来之前,我对大同这座城市其实并没有多少了解,甚至不知道大同的另一个名字——平城。
古城探索
依旧是不浪费一分钟假期,起个大早我就往高铁站赶。因为起的太早,其实并没有什么食欲,就一直空腹着,不过北京到大同的3个小时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远,快到我连一次AirPods里的电都还没用完。
到达大同之后的首选的交通方案依然是公共交通,从大同南站走到公交站后,一趟公交就能直达酒店,我还惊奇的发现有一站公交的名字就是以这个酒店的名字命名的。理论上我不太会选择名字叫做“宾馆”的酒店,但是这个叫云冈建国宾馆的酒店给我一种很有历史积淀的感觉,而且也是个五星级的酒店,所以决定尝试一下。不出我所料,从这个酒店名的公交站下车后,眼前就是绿色环绕的酒店全景,从两旁绿色的花坛中穿过,酒店正门前的大喷泉喷的激烈到路过都会被淋到。进入酒店大厅后还如愿选到了高层的房间,所以说这次临时随便订的酒店比我预期的还要惊喜。
但是选到了高层房间的代价就是房间还没打扫完,在酒店大厅晃了一会,发现一楼是一个西餐厅,看了一眼吃饭竟然要排号,被告诉二楼还有别的餐厅之后,我就上了二楼。顾不上思考,因为这个时候真的有点饿了,我走进了一个宴会厅,一个人坐在了一张通红的桌子旁边,接过菜单开始看了起来。这是一份标准的宴会菜单,我从头到尾看了三遍,还是没看出来有什么适合我点的,因为都是一些多人份的大菜,问了旁边的服务阿姨有没有什么推荐的选择之后,本着来都来了的观念,我还是硬着头皮点了一份分量很大的过油肉和一个单人份刀削面。以往总是听到过油肉拌面这个不知道为什么很熟悉的概念,不过这次是我真正意义上确定了过油肉的味道,微酸的口味完全感受不到一点名字中的“油”字,黑木耳夹着肉片一起入口非常酸爽脆,所以过油的重点是快速过了一下所以不油?
炒菜都只有正常分量,我竭尽全力也只吃得了一半的过油肉,就收拾收拾去酒店房间放置行李。整个酒店挺有五星级酒店的样子,该有的健身房什么的也都有,进入房间发现今天还送了一个很大的尖尖的粽子和一盘水果,里边是香蕉、油桃和一堆杏,后来看到随处可见的杏元素我猜这应该是大同的特产。

甩开背包,看到床我本能的就躺了上去,想着吃这么饱,躺一会吧。没想到一不小心睡过去了,醒来时已经下午三点。本着不在酒店虚度的崇高旅游精神,下午这段不长不短的时间我决定先去古城逛一圈。
从地图上看酒店正好就在古城城墙旁边,我就决定步行过去最近的城门,确实是一段不长的距离,从酒店出来之后沿着路直行再转个弯就看到了远处屹立着的城墙。走近了才发现城墙外围绕着一个公园,到处都是绿植,公园中央那个很大的广场上,看到很多叔叔爷爷手里都在不时的摆弄着一个轮轴,顺着轮轴连着的线一直往上看,才发现很高的天空中飘着很多形状各异颜色丰富的风筝。继续向着城门走,一条护城河贴着城墙穿过公园,桥的对面就是高大的城门。从城门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有宽度的门,里边是一个开阔的场地,装饰着很多大型的花灯,有正中间高大的立体“春”字,还有盘绕在四边城墙上的龙啊、虎啊什么的。穿过了第二层城门,才算真的进入了大同古城。
古城正对面就是善化寺,一进门最前边的建筑就是山门,山门也叫天王殿,是寺院的大门,里边供奉着四大天王像,即四大金刚,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北方多闻天王,“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之前有在网上注意到的网红“西方广目天王”就是以其滑稽生动的表情出圈。




再往里边走就是三圣殿、普贤阁、文殊阁,以及最里边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作为正殿,也是塑像最多面积最大的一个殿,大殿两侧排列着各12尊金代塑的二十四诸天像,泥塑彩绘,造型各异生动、工艺高超。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雄宝殿内的吉祥天女,这是我第一次觉得古代塑像很美。站在神像下方,被那双悲悯的宽容的仿佛能看穿一切的眼睛注视着,仿佛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又像是在与建造这座佛像的金代工匠对话,九百多年前的工匠是否也跟我站在同样的位置,与吉祥天女这样默默的对视着。我也第一次感觉到了离“佛”这么近,它不再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也是第一次用“美”这个庸俗的词来形容一尊佛像。

与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中的善化寺平面图、以及不同阁和殿的剖面图不同,先生的手绘图虽然精美细致,但是眼前的实景又是另外一番感受。文殊阁、普贤阁、三圣殿、大雄宝殿的墙壁上都有非常鸿篇巨制的壁画,是2011年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的师生绘制的,年代不远不近,既能看到这些完整的壁画里的故事,又有一些恰到好处的年代感。看过不少寺庙建筑,但是大多数都已经忘记了,善化寺可以说是我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一个寺院。
从善化寺出来,就继续步行着到了华严寺。华严寺离善化寺也并不远,但是与之不同,华严寺周围是非常热闹的小吃街。比善化寺更气派的山门上写着的对联“人生百年如朝露活在当下,世间万象皆浮云乐住心中”也正是此刻我的心境。从旁边的侧门进入之后就能很直观的感受,华严寺比善化寺的占地面积大了很多,除了也有文殊阁、普贤阁、大雄宝殿之外,还有药师殿、弥陀殿、千手观音殿、观音堂、罗汉堂等其他好几个大大小小的建筑,以及全国第二大的纯木榫卯结构的华严宝塔(第一是应县木塔,第二天没来得及去)。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善化寺免费,而华严寺要收我50的门票费。在华严寺绕了一大圈,看到华严宝塔前排起了很长的队,迫于时间就没去看,在外边走马观花了一番就出去了。
华严寺坐落在一片热闹的商业区,沿着对面人最多的鼓楼西街继续走,开阔的路上人流量适中,能看出热闹但是前行又能完全不受限。路两边是一家连一家的小吃店,之前在很多攻略上看到大家推荐的木兰家冰激凌正好也在这条街上,我顺路也买了一个,尝了之后发现就是普通冰激凌,不敌苏州那颗58的gelato单球让我印象深刻。
沿着街一直走就到了鼓楼这个十字交通路口,我直接往下拐导航去了代王府,站在红蓝相间、色彩艳丽的棂星门前,我似乎失去了进去观赏的兴趣,就直接去看对面的九龙壁。九龙壁就是代王府的主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照壁。上边的九条龙都是四趾,据说四个爪的其实是蟒,五个爪的才是真龙,朱桂是皇子,有权使用龙,但是不能使用代表天子的五爪龙。

从九龙壁继续往前走了一段路就又到了一个十字交叉路口,中心同样是有一幢红色木质结构的塔楼,我也不确定是钟楼还是鼓楼。对面的一片翠绿的草地上,是一座蓝色的天主教堂,草地上有人在惬意的躺着聊天,也有人在摆着pose拍照。再往前走就是人烟稀少的路,我就在天主教堂前又折返回去,从旁边的一条小路拐了上去,准备去关帝庙等其他景点。

走着走着看到前边特别热闹,是一群穿着各式演出服装的大爷大妈,还有一个反串的非常滑稽的大爷。站在旁边看了一会热闹,这时我以为他们就是一群老年人在这里跳舞活动。
地图上显示我就在关帝庙的旁边,但是就是没找到门在哪里,反正也到了闹市区,就没再管导航,直接走到哪就是哪了。转弯之后没几步路就看到了帝君庙,又走了几步是文庙。走进文庙之后发现这是一个坐落于闹市区的庭院,里边的建筑和陈设不多,但是屋檐下挂满的丝绸制的灯笼和中间的凉亭池子绝对称得上是雅致。文庙里边也有一个奶奶殿,整条路走几步就是各种“阁”,各种“殿”,名字出现最多次的就是“奶奶殿”,应该是供奉了不同的奶奶。
不知不觉又逛到了城墙下,这个时候已经太阳落山,有点饿了,想了一下要吃什么就坐公交去了网上说的夜市小吃街——帅府街。不确定我是不是找对地方了,但是这夜市街的吃的都是些炸淀粉肠什么的,卖的也是小金鱼、小乌龟之类的一些商品,逛了一圈实在不知道吃什么就买了现榨的沙棘汁,就又绕回了鼓楼西街。
不知不觉就在古城里晃到了夜幕降临。走着走着,被前边一个广场上热闹的鼓声吸引过去了,原来是一群小孩在打鼓表演。看了个结尾之后就是下一个节目了,一群声势浩大的叔叔阿姨大爷大妈拿着各种装备入场,开始在广场上开始了游行。个个都非常用心用力的表演,我站在旁边也是很给力的疯狂按下手机快门,叔叔阿姨们也是越跳越起劲,还跟我互动了起来。






就这么站在人群中看了好久的表演,才从这个广场上离开,没想到又往前走了一段路又遇上一个主题是“浓情端午,又见平城”的表演,就坐下看了一会,这边的表演就没有刚刚看的那个那么热闹,说相声之类的形式看了两眼没太听懂在说什么内容就走了。

走了几步就又遇到的一群穿的花枝招展的大爷大妈,在路上就着音乐跳舞,还有两个阿姨分别饰演猪八戒和媳妇,表情动作都十分逗趣。
接二连三的看了几个表演之后,我开始反思,一直以来都觉得国外的景点氛围更好,被国内很多景点无处不见的淀粉肠障目,只记得了丑陋的商业化的那一部分,却忘记了论“整活”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可一点都不输任何一个国家的,我理应继续去体验更多然后辩证的看待。
骑单车回酒店的路上被一阵烧烤香味吸引,好久没吃过碳烤的烧烤了,就停下车打包了一份回酒店吃。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回到酒店了反倒胃口不好了,最后就吃了一根酒店的香蕉,这一天就这么草草结束了。
云冈石窟
第二天的云冈石窟就是这次来大同的主要目的之一。早上醒来之后不紧不慢的先到酒店一层吃早点。早餐品类非常的丰盛,从西式到中式再到大同本地特色,应有尽有。依旧胃口不佳,就只拿了两片面包和一小盒黄油,还有一小碗大同特色豆腐粉。云冈石窟离市区不算特别远,出酒店之后转了两趟公交就直接到了景区入口。
从阙门进入之后云冈石窟之后,正前方就是笔直的佛光大道,两侧有13对高大的“大象驮塔”的白色石雕柱。大道通向的是坐落在湖中的灵岩寺,佛光大道和寺之间是一座宽大的桥连接。进入寺中正中间就是云冈石窟的建筑师昙曜和尚的塑像,也就是云冈石窟最有名的“昙曜五窟”的建造者。
直接从寺庙后边的另一座桥过去,就是石窟区,从第一窟到第四窟都在修缮。很多石窟看起来都被损坏的很严重。一方面应该是1937年日军占领大同之后对佛像的盗掘。另一方面就是自然因素导致的破坏,因为是在山体上开凿,受岩体和地质环境的因素影响,极易造成变形、滑移、崩塌。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来云冈石窟,总是会带着没办法看到全部石窟的遗憾。
云冈石窟的开凿工程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文成帝复法之后由昙曜和尚开凿的第16~20窟,即“昙曜五窟”,因为是皇家工程,特点是造像都非常巨大。中期是除第4窟之外的第1~13窟,特点是石窟华丽繁杂。后期主要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民间雕刻的,主要分布在第20窟往后,特点是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多为小窟。
进来之后的第1、2两窟是双窟,由于造像并无特点且分化严重,所以我随便凑过去看了一眼之后就去人最多的第3个洞窟前排队去了。介于前面两窟的印象,我这时候其实并不是期待很高,但是确实没想到一上来给来了个重量级的,第3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最为突出的就是后室的三世佛,中间的坐佛高达10米,面貌圆润、肌肉丰满;两侧的两尊造像花冠精细、衣纹流畅,高6.2米。洞窟顶部的小口投下的光线铺洒在做着hello印的本尊上,恢弘、庄严又仁慈的意境合为一体。

第5窟和第6窟也是双窟,有学者认为这是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所建的。排着大长队进入之后,里边和外边一样的热闹,不仅是因为洞窟内依旧人头攒动,还因为窟里边成百上千密密麻麻的佛龛。窟内四面墙壁和顶部都雕刻了大量的佛教故事,有占梦、神树现身图、降神选择图、灌浴太子图、右肋而生等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宗教石刻连环壁画。中心的塔柱分为上下层,一面上刻着的“二佛并坐”也从另一方面隐喻了太后和皇帝共治天下的含意。

第11窟同样是上下层中心塔柱的结构,四面开龛刻石,下层是站立姿势的四方佛。对比之后就能看出中期开凿的特色,色彩较之前华丽了不少。

第12窟也是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窟之一,雕刻了大量的北魏流行乐器,也被称为“音乐窟”。墙壁上的小人们活灵活现,生动的拿着不同的乐器以不同的姿势演奏着,细看之后还发现乐器的种类非常多,每一个小孔都是完全不同的姿态,有好多乐器我都没见过,这么来看有不少乐器是没有成功流传至今的。
16到20窟是各自独立排列在一起的几尊直接在山体底部开凿的佛像,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昙曜五窟”,从前往后分别是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太子拓跋晃、文成帝拓跋濬。灭佛的太武帝拓跋焘估计也没想到自己死后居然成佛了。
第20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原本应该是三世佛,但是旁边的未来佛也垮塌了,就只留下了两尊。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可以说是云冈石窟的招牌门面。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用于制作佛像眼睛的琉璃珠因为过于精美夺目都在战乱中被挖了去,像这尊大佛这样能够保留了的实属难得。

再往后就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晚期石窟,大多都是个人自发沿壁而刻,始终是不如前边的皇家工程壮观,我快速浏览了一遍就顺着去到了对面平行的通向出口的路出去。因为没有提前买到悬空寺的登临票,所以也就没有去悬空寺和应县木塔,今天的安排就只有云冈石窟一个,看完之后就可以直接回古城了。
回到古城后准备把昨天没去的地方都补一下,就先到了昨天没去的法华寺。寺院里最特别的应该就是主殿前的那座覆钵式的白塔。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几乎这几天看到的这些寺院里的每个建筑上都会挂上风铃,偶然蹭了一个导游听到他说到处挂风铃是因为风铃响起的声音能够让人心灵清净,也算是解了我这几天的疑惑。
差不多到了晚饭的时间,今天准备正儿八经吃一顿饭,就去了大同在网络上最著名的刀削面店喜晋道。去了之后发现,这家店就在昨天去过的帅府街夜市,也确实不愧是网红店,取到排队的号之后就又在昨天去过的这些地方闲逛等叫号。大概是因为等了太久,终于吃上了之后,那味道感觉也不过是普通的卤肉刀削面。

这两天在古城,总像是受到了感应一样,正当我内心萌生出这个古城已经没什么好逛的这种想法时,就在闲逛时走进了蔡家巷。这里原来是一片低矮的老房子,现在都建成了历史文化街,一些有格调的咖啡店和餐厅就藏在这些隐蔽的低矮建筑里。没想到就在热闹的古城,拐一个弯就到了完全不同风格的一片区域。闲逛时忍不住为自己找到了这样一个地方而感到窃喜。
如果说鼓楼那一带的街道是热闹的,那么蔡家巷这里的气质是小资的,人烟稀少的。能感受到各方面都modern了起来,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比如公共厕所的标识从“WC”变成了“Toilet”,设施和建造风格都非常有未来感,用了大面积的镜面元素,连垃圾桶都都是抬手感应的。卫生间门口的侧面墙壁上还有投影上去的海子的诗,确实很雅了。
站在卫生间前,隐约听到了一阵阵歌声,从旁边狭窄的的小路穿过去之后,眼前便豁然开朗,出现一个青石板铺成的小广场,对面是三个人组成的乐队在演奏着,零星几个人就这么静静地坐着安静的听着。不同于通常看到的大多数商业形式的演出,这里的三位演奏者看着就给人一种去商业化的气质。首先无论是吉他、贝斯、键盘还是vocal的水平都是很高的,他们选择的歌也很适合黄昏时这个广场的氛围。他们也就这么唱着,不跟观众互动、也不管有没有观众,想停下来时就停下来,休息一会之后又继续。
受这样的氛围感染,我也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贪恋这难得的blue hour,伴着被风吹起的风铃和树叶声,在旁边买了一杯咖啡静静地坐在那里听了很久。
不知怎么,我突然产生了上前交谈的欲望,想问他们以什么谋生、是否已经成家、为什么要做这样免费的演出、有人为你们付钱吗?冒出这些想法时,惊觉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么无趣的人了,如果真的问出这些问题,我跟以前我说看不起的那些成天老神在在的嘴里规划着什么时候买房什么时候结婚的无聊的人有什么区别?


坐在那里一直听到了夜色变黑,我才不舍的离开了。准备总古城出去,然后回酒店。回去的路上,古城依旧那么热闹,可以说是几步一个才艺表演,弹古筝的、变魔术的、拉小提琴的、唱歌的,也全都是免费的表演,充分感受到了大同的热情和文化。正准备回酒店时,突然下起了大滴大滴的雨,在大同的最后一晚以我在屋檐下凌乱的躲雨等出租车结束了。
大同博物馆
依旧是P人旅行,回程的票因为买的太晚还一直没有候补上;早上醒来才想今天的行程,最后决定只安排博物馆一个活动,临时预约也只能约到2点入馆。
磨磨蹭蹭躺到9点半,下楼吃了个免费早餐,这次大同旅行的特色美食几乎都是在酒店吃的,过油肉、豆腐粉、羊杂粉……吃完后就又回到床上躺着,随便写了点这两天零零碎碎的游记,到了1点出发去大同博物馆。在酒店门口坐上公交车之后直达博物馆,没想到人还真不少,但是基础的服务和设施做的都不错,在柜子里寄存了行李之后就正式进入馆内。
大同博物馆常设展览以大同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为主线,有“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四个历史陈列,以及“大同恐龙”“梵语清音”两个专题展览。
本身我旅行时就是很喜欢去当地博物馆的,但是来大同博物馆还有在网络上看到的精致的北魏琉璃瓶的缘故。原想作为网红,这个瓶子的位置一定很显眼,没想到转了几圈才找到,这个瓶子就跟其他展品一样摆放在柜子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待遇。虽然体积不大,但是这个小巧的瓶子全然体现出了北魏时期琉璃制造的精湛技术,其蓝色被誉为“北魏蓝”,这样的色彩和做工即放在今时今日也是美的,难怪北魏时期的琉璃制作是中国玻璃制造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拓跋鲜卑建立了北魏,将平城定为首都。北魏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实现了北方的统一。散布中原的胡汉各族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呈现胡汉杂糅、兼容并蓄的局面,中原文化极大地影响了游牧民族,同时胡风胡俗也注入了华夏社会。中原居民生活的饮食起居习惯发生变化,文学艺术等方面更是增添了粗犷奔放的色彩。

中国古代信奉“事死如生”,故重厚葬。北魏定都平城后,鲜卑墓葬也渐趋同汉制。沙岭壁画繁缛华丽,家居野宴,车马出行,庖厨炊作,伎乐百戏,林林总总,一派现实世界的写照,展现了鲜卑民族的生活风情。
大同北魏墓葬众多,既有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冢,也有随葬简单的平民墓穴。也因此出土了大量的武士俑、仪仗俑、骑马随从俑、陶牛、陶马、陶骆驼等等陪葬品。

我从来没在哪个博物馆看过像大同博物馆这样摆放藏品的布局,看起来就是很富有的感觉。相比于一些博物馆什么瓶瓶罐罐都划一个单间出来,或者摆一堆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石头告诉我这是猿人时期用过的石器。大同展示的方式更直接更磅礴,或许比起看清每一个单独的陶罐的细节,有时候我们也需要一些这样更显庄严肃穆的震撼。

从博物馆出来之后,本来打算等的公交迟迟不来,就打了个车到高铁站回京,结束在大同的这个端午。在古城里的那几天,可以说是自由横行的几天,因为古城里是没有红绿灯的,对于之前因为横穿马路被罚了2w韩元的我,简直就是一场春风化雨的治愈。
我为了什么而旅行?
这次旅程并不算是全身心放松的享受,因为到了新的工作环境。跳出舒适圈或许是新的机会,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扰和不确定性。担心上级对自己不满意、担心不能过试用期、担心简历被弄脏了……果然人一旦有所欲,所有心绪和行动都会变得扭曲。
这样的焦虑也让我开始怀疑以前的自洽会不会就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我的随心洒脱是建立在我有兜底方案的基础上,倘若执意想要一个东西,并且没有任何的Plan B,我就开始陷入焦虑。好像很多时候我都太想很快的要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现实大多是不可能如愿的,我还真的是朋友们口中那个自洽又豁达的我吗?
这次旅行出发的目的好像不再那么纯粹,似乎是想要急切的通过逃离而来得到疗愈。又或者不知不觉中,假期出行似乎成了一种惯性。我也开始思考,如果心里万千思绪,看到很多景色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满足和欣喜,是否还有继续出发的意义了?毕竟有些时候很多答案只能自己给自己。
而事实证明,每次寄希望于任何其他人、事、物上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至少不适合爱钻牛角尖的我,很多事情总是要自己想通。但是纠结的时候换个新的地方去纠结,大概也不是完全没有效果的。我还是相信,只要不停下,只要一直是动着的,看到的风景就会改变,视野也会随之改变。
坐在回程的高铁上,心里似乎没那么急躁了,当然情绪就是一种反反复复的东西。但是至少此刻我希望就像昨晚在酒店里看到的那部日剧里说的,人生该做的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然后等待,其实我也应该从过往的很多经历中明白,很多当下无限困扰着我的问题,在不久后就会变成我心中一笑而过的“宝贵”的经历和回忆,所以我不应该急躁,不该急于拥有或者急于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我本该把注意力放在体验这个过程上,成为一个“客体”。
说到这些,其实这次旅行的途中我就已经在心里规划下一次旅行了…期待下一次吧。
.png?table=collection&id=1286a25a-7060-8152-b53c-000b7a8e4124&t=1286a25a-7060-8152-b53c-000b7a8e4124&width=800&cache=v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