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
我前两天在看珍·古道尔的《希望之书》,里边提到有一个说法,说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人类会使用和发明工具(但是后来发现其实黑猩猩也会使用工具)。那么人类发展至今,所谓“工具”的进化方向是什么?
上个月正好入职了新的公司,本意是从视觉内容到听觉内容“升级”的一个职业规划,我现在负责的是Web端AI音乐创作工具中的一个新业务——TTS,所以这正好也是思考“信息感知工具”演进方向的时机。

一、工具演化的趋势

如果把“工具”广义地理解为外部化的能力延伸——也就是把人类的某种能力交给外部载体来完成——那么从最早的石器到今天的AI,每一次工具的进化都可以看作是对人类局限的突破。从这个角度看,工具的演化大致沿着以下几个方向前进:

1. 从物理延伸到认知延伸

  • 最初的工具(石斧、火、车轮)解决的是物理限制——力量、速度、生存条件。
  • 后来的工具(文字、印刷术、电脑)开始延伸我们的认知能力——记忆、思维、表达。
  • 今天的工具(搜索引擎、AI助手)越来越多是智能工具,它们在帮助我们做决定、预测未来、生成内容,某种程度上是在接管部分“大脑工作”。

2. 从操控到协作

  • 原始工具是“我用你”:明确的主控关系。
  • 现代工具,比如机器学习模型、智能推荐系统,逐渐变成“你建议我”甚至“你帮我决定”。
  • 工具正朝向“合作者”的角色演变,甚至开始有某种“主观性”。

3. 从外部到内嵌

  • 工具最初是我们手中的东西。
  • 现在是我们每天穿戴、依赖的(比如手机、Apple Watch、神经接口)。
  • 未来很可能是嵌入式隐形工具(脑机接口、智能环境、情境自适应系统),变得“无感”却无处不在。

4. 从个体使用到群体系统

  • 最初的工具服务个人生存。
  • 工业时代的工具服务组织生产。
  • 今天的“工具”很多是社会系统工具,如互联网、区块链、平台型AI,甚至是制度、法律、语言这些“抽象工具”。

二、TTS有什么价值?

1. 顺人性:技术进化的本质是“懒惰”驱动的节能优化

“人类社会之所以进步就是因为懒”,这其实也是很多技术哲学家的共识。更严谨地说,人类追求最小努力路径(least effort),包括脑力和体力。
TTS就是一个“省眼、省心、省手”的设计:
  • 不用睁眼、不用阅读、不用动手操作。
  • 还可以睡前、跑步、做饭、通勤中使用,完全释放了身体的“占用状态”。
这种“顺人性”不仅是懒惰,更是对注意力资源和精力的最优分配。

2. 高效率:听觉入口是“主动控制节奏”的入口

看文字最多一目十行,但听觉可以1.5~3倍速地刷内容,这点非常关键:
  • 视觉阅读的信息节奏是由眼和脑配合驱动的,但很难提速。
  • 而TTS的听觉输入是由播放器节奏驱动的,用户可以选择倍速、略过、重复,这种可控性反而带来新的主动性。
未来的TTS甚至可以:
  • 根据语义结构自动调节语速:关键点放慢,背景信息略快;
  • 个性化语音:让你听自己熟悉或喜欢的声音(比如亲人、AI偶像);
  • 实时情绪识别:根据你的心情来调整语调,让“效率”也有人情味。

3. 适应性强:工具从“环境依赖”变成“无处不在”

TTS是对人类注意力碎片化的适应性回应。传统的信息输入(阅读、写字)都受限于“特定姿势+特定时间段”,甚至能“一心二用”。
而听觉入口具备这些特征:
  • 解放手眼:不影响操作、走路、甚至闭眼。
  • 适合多任务:听+做其他事,尤其适合现代人的信息摄取背景模式(background info mode)。
  • 不依赖“静止时间段”:不像阅读需要坐下来,听觉信息无缝嵌入日常。
所以它不仅是信息入口的变化,更是生活方式和信息处理逻辑的进化。

三、关于TTS场景化的想法

核心理念:"碎片化时间的内容消费" —— 将长形式内容快速压缩成高密度音频,满足现代人快节奏获取信息的需求。用最短时间获得最多有价值的信息。
目标用户:通勤族、健身人群、家务时间、碎片化学习者
用户使用场景:这个想法是由短视频衍生的,就跟短视频里的“一分钟看一本书”、“十分钟看一部电影”等那些剪辑“标题党”是一个概念,只不过转为听觉内容,给那些有听音频、播客的习惯,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或者想“一心二用”的人。 现在播客里有很多类似拆书、书评的栏目,播客主会自己看完这本书,然后来把这本书讲给听众,但是大多数都挺长的,基本都是一个小时及以上,用AI来辅助的话就可以短一点,比如20分钟听完一本书。还可以把内容扩大到audio book、audio article、audio news、audio paper等等……
 
考虑到信息传达准确率,我在想未来是否有可能“无意识地摄入信息”?
比如晚上睡觉的时候在太阳穴贴一个贴片,类似于脑机接口(如Neuralink)和神经塑形(neuroplasticity)的结合,直接跳过感官、跳过语言、直达神经元的信息输入,进行信息的“高频同步”,甚至“被动吸收”。
但是信息有效传达其实涉及两个问题:
  • 编码问题:声音/文字如何高效、准确表达信息?
  • 接收问题:人脑如何以最小能耗解码和吸收?
所以也可以说TTS其实在尝试一种新的“编码优化”:用自然语言+语音表达,结合语调、重音、停顿、情感,比纯文字更容易让人理解记忆
我一直认为三体人用脑电波的交流方式的信息接收准确率能达到100%,就是跳过解释和翻译过程,直达理解本体。从“看懂”到“听懂”,再到“直接懂”——文本转语音,是信息工具走向感知融合和人性匹配的转折点。
方法论|Prompt测试方法框架ifLab面试——Apple logo
Loading...
Jinxia Wang
Jinxia Wang
最近更新
天津——世界文化大交融
2025-9-14
济州岛——从樱花到海浪
2025-9-5
雄安新区——探访“千年大计”
2025-8-31
苏州——荣升为我访问最多次的城市
2025-8-29
思考|“信息感知工具”的演进方向
2025-8-15
方法论|Prompt测试方法框架
2025-8-14